姚先生在馬桶的水箱里放了好幾瓶水,以節省水量 本報記者 鄧小衛 攝
  家裡所有的插座都帶開關,隨身帶手絹,淘米水澆花,出門堅持走路或只坐公交……低碳理念已深入姚先生和黃女士的生活中,姚先生73歲,黃女士71歲,他們住在西安城南205社區。兩位老人笑稱自己是“70後”。
  做一件事兒不難,難的是這件事一做就是20年。二位老人是如何將低碳進行到底的呢?來聽聽他們的點點滴滴。
  電池都寫著使用時間日子過得很節儉
  “我們沒什麼特別的,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,有些是在電視里學的,有些是在報紙上學的。”黃阿姨說。“我們1993年就開始了低碳生活。2006年搬來這個小區,簡單地將房子裝修了一下就入住了,燈泡什麼的都是節能燈,當時一個還挺貴,十來塊錢呢。”姚叔叔說,“來,你來看看我們家的節水設備”,他打開馬桶水箱蓋,裡面放了5個礦泉水瓶子。“還有這個,這個是我們家老頭自己做的。”黃阿姨指了指手中的拖把,這個拖把頭就只有馬尾巴那麼粗一把,都是用各種碎布拼成的。“你不是說我們家乾凈嗎,這都是用這個小拖把一點點擦出來的。”
  黃阿姨沒說完,姚叔叔就示意記者去廚房看看,“你看看這個,這個置物架是我用塑料水管和舊酸奶盒做成的。”姚叔叔自豪地說。
  他們除了在生活中註意節省能源外,還特別註意對垃圾分類。扔垃圾前將可回收的都揀出來,再統一拿去廢品回收站。每一個用過的電池上都貼著一張發黃的小紙片,上面寫著這個電池的使用時間。
  “我們的鄰居們都說我們過的特別仔細。”黃阿姨笑著說。
  低碳出了名聯合國環保署專員找上門
  姚先生說,現在他們社區里盛行一股“低碳”風。
  一到下雨天,社區里的老太太們都拿著盆子排隊去樓外下水管接雨水,準備留著澆花用。“我們一直以來的生活理念都是節省環保,這也是我們這麼多年的生活習慣。不刻意,更不是為了出名。”
  但是老兩口的低碳生活還是被社區居委會發現了,2008年,聯合國環保署專員陳國挺來到了他們的家。對他們的買菜環保袋——面袋子非常感興趣,“他來到家裡,看見我們生活的細節,看到一般老百姓的環保意識居然這麼強,他非常驚喜。”姚叔叔說。
  臨走時陳國挺要了一個面袋子,並讓姚叔叔在上面題了字。
  “我們節省,並不是為了省錢,我們經濟條件還可以,花得起用得起。該買的東西一樣不少,日子過得細主要還是想減少能源損耗,環保很重要。”姚叔叔說。他們的低碳生活也受到了孩子們的大力支持。“女兒也想學,但是她做不到這麼細。”黃阿姨說。現在家裡的小孫子每次回家都知道用小臉盆洗手,小毛巾擦手。
  “你看這是我們家的賬本,每一筆我都記著,對比一下看哪個月水電高了,是什麼原因導致的。”黃阿姨說。這5-6本記賬簿,都是用藥品的說明書裁剪出來的。
  帶動鄰居開始了低碳生活
  “他們倆是社區的環保名人,在他們的帶動下,我們現在也開始低碳了。除了去院子裡面接雨水,我們家也開始進行垃圾分類了。”社區的孫奶奶說。
  “這倆人特別省,其實他們條件挺不錯的。他們的堅持讓人非常感動,我們也準備學習一下他們的經驗,低碳也是一種時尚嘛!”鄰居楊先生說。205社區王主任說,“四五年前,我們評選綠色社區,這對夫妻就成了我們小區的標桿,知道他們,也是因為社區居民口口相傳。最後我們推薦他們去參選‘綠色家庭’,他們因為表現突出也獲得了這個獎項。直到現在他們的環保行為還在社區內推廣著。”
  社區記者鄭唯舒王磊
  (原標題:老兩口20年低碳生活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w68rwzw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